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拼音|《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www.gxxing.cn--古诗大全】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苍茫而又凄凉的画面。(2分)②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使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也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2分)

  2、①对比(或反衬)。十年前的“一别”和今日的“相逢”对比,以“十年”之遥既反衬“又别”之难,又突出道别之匆匆,从而引发人事沧桑之感。

  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夕阳、千万峰等景物的描绘,暗示前路漫漫。

  二:

  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赏析: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gxxing.cn/wenxue/101955/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古诗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译文
  • 相关内容
  • 04-09 云州_《云州秋望》阅读答案与赏析

    云州秋望  屈大钧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古籍

  • 04-09 【教研组工作计划2018】小学数学教研组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打造阳光高效的数学课堂,小学如何制定数学教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研组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欢迎阅读。  一、研训指导思想  我校工作计划

  • 04-09 歌曲《蝶恋花》原唱_《蝶恋花》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一:王洗的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 王士祯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古籍

  • 04-09 三年级数学口算练习题_三年级日记:打苍蝇

    20xx年11月8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早,我正在写周记时,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嗡嗡”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一只苍蝇在我耳边发出讨厌的声音。我有些烦了,便放下钢笔,找来了苍蝇拍子,正准日记

  • 04-09 【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的心得

    自古以来有读者手持的书刊必然就有出版书刊的作者,而有作者创作的地方却未必会有读者的身影。其实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读者是水,作者则是鱼,水无鱼则无味,鱼无水则难活也。不过,话又说了回来“心得体会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gxxing.cn 果香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果香文学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