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简短【17篇】

  • 发布时间:2022-07-06   浏览: 次   来源:故事   手机版

【www.gxxing.cn--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政党史,也是一部特殊的历史。它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小故事简短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背景故事链接: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1920年4月底,陈望道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2

  方志敏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始,所有干部一律减衣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50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

  1935年初,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陷入危机,途中还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饥疲不堪的方志敏不幸被两个国民党兵发现。他们猜到方志敏正是共产党的省主席,满以为自己赚大发了,可从他身上捞到;金银珠宝;。

  一个自称是;老出门儿;的兵痞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可是一无所获。见此状况,另一个兵挥动手榴弹叫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

  方志敏丝毫没有畏惧,而是轻蔑地说:;共产党的官不像国民党的官那样个个有钱!;

  后来,两个兵搜到累瘫也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直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他们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的钱均分。

  方志敏被囚后,叛徒孔何宠以参议的官职和每月有500块大洋薪俸来引诱他。面对;高官俸禄;的诱惑,方志敏不为所动,他痛斥孔何宠:;无耻的东西;,并严厉拒绝:;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当时,还有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方志敏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笔纸,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3

  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背景故事链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4

  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背景故事链接: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5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6

  一台水力轧花机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

  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7

  一张折痕照片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

  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

  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8

  1、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9

  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0

  5位战士渡乌江

  1935年元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50米,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10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能。二师立即赶制竹筏,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18个战士,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

  第二天9时左右,18人中的8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只竹筏同时强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毛连长于2日晚偷渡时,率战斗员4人登第二筏,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位战士只能围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样的被突破了。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1

  在休整中扩军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

  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

  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

  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2

  ;半条被子;的故事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背景故事链接: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3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4

  1、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主意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谊,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有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及时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请于12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给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究竟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情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11月28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显然,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顾,但年幼的陈云一直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一直把照顾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顾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6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根据情况对陈星发放了一定的家属优待费。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5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6

  1.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

  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2.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

  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党史小故事简短篇17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背景故事链接: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本文来源:https://www.gxxing.cn/wenxue/183363/

  • 相关内容
  • 07-06 施工单位优秀员工事迹【三篇】

    迪兹,发音是shìjì中文词汇,释义:过去做过的更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施工单位优秀员工事迹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篇一

  • 07-06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悟和启示【18篇】

    “中国上空的红星”曾更名为“西方之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米德斯诺的纪录片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在中国出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

  • 07-06 施工安全承诺书九篇

    承诺书如下:承兑人完全同意要约人要约的意图应当以书面形式表示。合同通常要求以书面形式订立,其承诺也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施工安全承诺书的文

  • 07-06 2022年疫情心得体会【十四篇】

    志愿者用他们的汗水为社会做出贡献。奉献精神可以给志愿者带来很多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疫情心得体会的文章14篇 ,

  • 07-06 党员个人工作总结【十二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是最常见、最通用的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个人工作总结的文章12篇 ,欢迎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gxxing.cn 果香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果香文学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