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十九篇

  • 发布时间:2022-04-09   浏览: 次   来源:论文   手机版

【www.gxxing.cn--论文】

议论文,又称李文,是一种分析、讨论、表达意见和提出意见的文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论文的文章19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既要形成,也要铸造灵魂。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议上,陈敏尔书记建议乡村文化振兴应在铸魂强根上正确发挥作用。关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我深刻理解。

  有了精神,才有真正的干劲。乡村振兴不仅要看村民们的钱袋鼓鼓的,还要看精神不足。2013年8月,我开始担任荣昌区安富街通安村党总支书记。进入村庄之初,我带领村民们每月开展通安大讲堂,让他们自己谈论村庄的大事、村庄的大事、村庄的大事,开展五星级文明家庭的选拔,以良好的家庭风格带动良好的乡村风格,每周开展送文化入院水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复盖全村4000多本书籍的农家书店,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小树苗工程,帮助留守老人、女性接受粮食,和留守儿童作业我一边听,一边工作,仅仅半年,通安村就变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成为远近着名的先进村庄,村民们从不买到积极参加,工作更加活跃,产业发展顺利。

  乡风平静,才能振兴百业。参加乡村振兴报告团,更加坚定了我在乡下工作创业的自信和决心。下一步,我将继续在全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实施美丽乡村通达陶都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示范点建设,将党建、纪检、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大力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二是提高农民文明素养,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孩子、好妻子等评选表扬活动,培养优秀的家庭风格、文明乡村风格的乡贤文化,开展传播善行义举的梦想教室专题训练,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培养现代文明素质。三是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们充分发掘通安村陶文化的基础,继承农耕文明的精髓,依托培养乡村文化自信的宋窑、刘家拱桥两个窑址,精心构建集陶艺制作、陶艺体验、陶艺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特色民宿陶艺村。

  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很多乡村党员干部和大众一起奋斗,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农民大众生活富裕,环境美丽,精神愉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

第二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措施。通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在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产业升级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以基础性农产品生产为主,对农产品缺乏深度的加工。很多农产品知识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供应方面,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整体效益。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都要超出农业产值数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农产品产值的5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还有待提升。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二三产业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很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再加之我国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使得我国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而更加不能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品牌。

   (2)科技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导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低,这给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较多,例如,日本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5:10000;德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13.5:10000;美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7.2:10000。在我国,这一人数比例仅为2.81:10000,显然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我国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日本和德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达到80%,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则为50%。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正在推广农业机械化,而日本与美国早在20世纪中叶便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目前,德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已经从农业生产机械化向农业生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3)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总量较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资源比较紧缺,再加之我国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以耕地为例。我国更低面积占世界的7%,这些耕地分配给庞大的农业人口,会直接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这会导致农业基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发达国家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而我国只为0.5。另外,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应用量也十分巨大,平均每公顷应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会对土壤以及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

   2、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措施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农业工作之中,需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来抓,同时要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为中心,结合市场导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深度,转变农产品低水平供需平衡的状况,向农产品高水平供需平衡方向发展。结合地区特色,加强对科技的应用,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农业产业能够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优化。要结合地区农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并且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对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现代物质装备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与装备水平。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使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还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的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

   (3)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

   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要突破传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收益。除此之外,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以及乡村手工艺等,扩大农业经济覆盖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还要注重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品牌农业。还要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4)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

   要接触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繼续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既要为政策性金融供给提供保障,也要促进金融制度的创新,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村信贷业务范围,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第四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一、黎坝镇基本情况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10.5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二、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第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2.5:1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4.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第二,历史方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20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主要任务。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20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一,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400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第六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等战略后创新优化;三农;问题的重要对策。对此,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要务为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深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真正协调发展。

   关键: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提,催化;三农;现代化发展等,既是基于新形势对城乡关系发展的明确认知与把控,也是契合当前农村发展实况及趋向的基本战略部署,整体上有益于目前;三农;工作的有机开展。而为有效达成该振兴战略的导向目标还需选用各类有力的策略适时应对,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的持续性健康发展。

   一、该战略施行的价值必要性

   (一)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乡发展失衡、农村发展分化,以及;三农;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境况日益突显,其中后者的不充分发展更为显著,并且逐渐引发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素养等维度的不充分。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化构建等系列深化矛盾急待优化处理,对此将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十分必要。

   (二)优化应对市场经济深层矛盾

   基于市场经济趋向发展,不可避免的需完备考虑体制运行期间显现的经济困窘与生产过剩等情况,并有意识的拓展配置稀缺资源的适范。为实现国内、外;两手抓;,既需积极建设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有机拓展对外往来贸易等,还需有效实行国内的乡村振兴战略,这样才可整体上建构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长效经济稳定发展的创新格局。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窘

   (一)劳动相对缺失

   就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而言,其中的村民整体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即相对文化水平较处弱势,又由于大批青、壮年向城市涌入,使农村内部更多滞留老人、妇女幼儿群体。这部分滞留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更低,并具有较强的小农经济固式思维,整体上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高效使用率较低。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更愿意留在城市内部,造成农村发展人才缺失。

   (二)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受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长期制约,使我国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尽管改革开放发展适时分划了城乡要素流动机制,而受利益驱动,更多还是向城市方向流动,该状况使农村要素相对匮乏。而致使城乡不平衡的主导因素为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水平较差,对此有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农业发展,更契合于报告中农村发展;优先性;的明确限定。

   (三)农业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协调

   1.关于必需粮食作物的生产,当前依旧存在一定的结构过剩情况与阶段性。

   2.还实存农产品的品质欠佳,无公害产品急需向绿色有机农产品过渡,而无公害性农产品的生产及质检并未系统化,还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3.还存在农产品生产成本及市场售价涨幅过快等状况,这些会严重影响中低层收入群体的常规生活消费。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前提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方法

   (一)适时变更既往农业发展模式

   1.增强农业发展品质与经济收益。为适时变更既往农业发展方式,急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建构创新思维与观念,并有意识地将提升农业经济水平、为农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置于重要地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存在多元问题,其中较显著的就是品质问题。因此,急待有机变更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

   2.土地保障機制的优化性。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损毁及使用率低下等现象较频繁,对此政府急需施行有力要措,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土地保障机制的有效宣传。还可针对农民受众开展周期性的土地教培活动,积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以高效规避土地损坏状况。此外,还可遵循环保、生态可持续等准则,因地制宜的适时开展;造田;,以最大化增强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及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催化农村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1.优质选种。质优的品种属于农产品品质保障的必然前提,基于优质选种可显著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后续也利于增加经济收益,并有效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2.积极推广精准农业。该项农业既可确保施用化肥等有机成分的精准性,还利于有效降低各类原料的投入。这样不仅会适时节约农产品生产成本,还益于保障农村生态环境。

   3.提高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缺少对产品附加值的价值性关注。过往农业的农产品特指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渐提升,粮食作物占比日益缩小,初级农产品也无法适应农民的生活实需。对此,农产品急待深入加工与优化处理,只有这样才可更好使农民创收。

   (三)特色农业的积极推崇

   客观而言,品牌存在多元的隐匿效益,即农产品逐渐构建品牌特色,产生更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农产品的品质属于市场竞争的必然因素,而建构特色优势刻不容缓。基于该现况,为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顺势创设出具有农村特色标识的产品品牌,以更好为农民服务。

   (四)建立体系化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为确保农村生产要素的稳定,有序流通应适时增强农业生产效率,有机建立相对优化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并适时完善多元路径等。政府部门还需加强对农业生产与土地的有效管理,以及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培养等,以更好为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提供政策支持。

   (五)增强政府主导与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人才、资金扶持政策不可缺少,可有效集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及需求资金,期间可适时向发展较滞后的地区倾斜,以有效缓和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品质及高效性,还可针对农民组织专项教培活动,以最大化体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效用。此外,还应大力支持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适时为农村发展注入多元;新鲜活力;,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准入,对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限定标准。受地域制约,农村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状况日益突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应运而生适时缓和了这一现况,同时也对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育,以及农民创收等有极大地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排木帮.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9(1).

   [2]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8-127.

   [3]张新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5).

   [4]尹晴.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

第七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八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讨论了推进;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分析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强化教育扶贫工作,并结合当地特色加大对农产品推广力度等解决对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农业;互联网;乡村振兴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也要与;互联网+;经济增长相结合,让电子商务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农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 ;农业+互联网;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传统的农业作业和销售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智能,自动滴灌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智能电力温控技术等的普及让农作物的生长更为科学,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在农业收割方面,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让传统的收割有了根本改变,收割的时间精确,路径明晰,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了收割工作效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种植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升级换挡。传统的农业模式中,农民无法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导致农产品价格模糊,市场售价远远高于农民卖价,电子商务的兴起有效的改变了这种困境,让农产品销售更加便捷,让农户与客户沟通更加容易,价格更加透明,在解决了销售流向后可促使农产品的品牌化生产。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偏远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还有了走出深山的机会[1]。

   2 ;农业+互联网;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互联网;的模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不健全让部分数据分割严重,无法真正的为农户提供帮助。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程度不高,偏远地区农户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运输等环节没有良好的衔接,农业活力不足,农户自身文化程度限制也导致农户无法与高度智能化的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户对于品牌建设没有良好的认知,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季节性较强,水果等产品容易腐坏,欠发达的物流让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一些偏远山区中的优质农产品无法找到更好的销路。虽然各地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的振兴模式,但是从人才角度出发,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互联网人才,而农户们又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缺乏应用能力,导致;农业+互联网;模式推广困难[2]。

   不仅如此,运营商近年来的价格竞争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对于自身农产品定位不准,盲目上线也让;农业+互联网;模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为农户带来利润。

   除此以外,政府的认知偏差也是;农业+互联网;模式无法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在对市场估计不足的情况下急切的鼓励农户参与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3 ;农业+互联网;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互联网;模式首先要解决平台问题,政府要强化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立,做到资源共享,价格透明,强化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营销环境,形成良性竞争的好环境。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农户享受更好的网络设施,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户提供基础培训,鼓励政府对农户进行帮扶,让农户认识到;农业+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同时,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也可以引导农户应用手机来了解市场需求,学习新技术,让传统农业与;农业+互联网;模式更好的进行衔接。

   不仅如此,政府要有效进行教育扶贫工作,让教育与扶贫工作形成有效的融合,让农户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到互联网的作用,移动终端的作用,在提高农户水平的同时,让;农业+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深入人心,在农户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简化农业经营组织办理的手续,在严格审核的同时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让负责人在有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的组织农户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最终形成固有的农产品品牌,有效提高销售能力,政府要加大路桥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帮助农户有效完善冷链运输,提高运输能力,让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产品销售量[3]。

   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农产品推广,对农业项目不盲目跟风,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政府要切实了解农户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种植农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户对农产品的种植热情,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扩大农产品宣传,让市场对农产品有更好的接受度,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销量,避免农户的损失,让;农业+互联网;模式真正的发挥其在市场上的作用,为农户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让乡村走上振興的道路。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互联网让农业产品更好的走出去,但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配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发展的规模,更加准确的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孙亚君.浅谈互联网下农业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07):68+70.

   [2]赵佳.;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探究——评《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J].中国蔬菜,2020(04):120.

   [3]薛晓燕.;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驱动因素及优化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6):215-217+237.

第九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当前,农牧民群众已实现脱贫目标,更加关注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第十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7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7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12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三农;发展,并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振兴参与者,甚至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中部分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如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对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重视不够,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难和风险,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带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初步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亟待后续改革加力跟进。

  (二)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清除不适应形势变化、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环境障碍,可以降低;三农;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如近年来虽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惠及面仍然有限,严重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也加大了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了题;,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创新较之前前进了一大步。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宅基地流转限制过多、宅基地财产价值难以显性化、农民房屋财产权难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也加大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困难(刘守英,2018)。类似改革仍待进一步扩围提速或延伸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进;。但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仅是给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了困难,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乡;甚至农村人才;跨社区;居住特别是定居的困难,不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也不利于农业农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张。在部分城郊地区或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普通乡村地区,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和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尤其是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范围,有条件地进一步向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放农村宅基地或农房流转、租赁市场。这对于吸引城市或异地人才、带动城市或异地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远远超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并且已经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稳健地;鼓励大胆探索;的事情。建议允许这些地区在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富余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城乡居民包括;下乡;居住或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居民有偿获得农民转让的富余或闲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参考,详见案例1。

  案例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促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国注重通过政策、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土地整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旧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等,满足都市区居民到乡村休憩甚至定居对;二套房;的需求。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山区等文化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临近大都市的乡村地区。1990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居民结构中,农民、自由职业者和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雇员和个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员分别占9.9%、6.9%和14.9%、27.6%、11.1%、29.6%,占比分别较1962年下降23.9个、1.9个和增加11.0个、2.6个、4.0个、8.2个百分点。在去法国乡村地区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达23.1%,较1961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汤爽爽、冯建喜,2017)。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迅速凸显。但相关政策和监管规则创新不足,成为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过大、过猛,也给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部分新兴产业;先下手为强;、;赢者通吃;带来的新垄断问题,加剧了收入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导完善这些新兴产业的监管规则,创新和优化对新经济垄断现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分享利益的边缘人,分担成本、风险的核心层;。

  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支持融资、培训、营销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境建设,鼓励包容发展、创新能力成长和组织结构优化等为重点,将优化;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乡村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多数农村企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垄断市场的能力弱,面向;三农;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往往难以绕开交易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把加强和优化面向;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包括优化提升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场化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三农;发展的;兜底;作用,并将其作为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如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

   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

   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

   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

   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

   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第十一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18(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第十二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

第十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解决,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十四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7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7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

  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12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三农;发展,并提升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振兴参与者,甚至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结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中部分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如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对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重视不够,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难和风险,也影响了其对乡村振兴带动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初步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亟待后续改革加力跟进。

  (二)加快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制,优先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清除不适应形势变化、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环境障碍,可以降低;三农;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如近年来虽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但实际惠及面仍然有限,严重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也加大了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困难,制约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为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了题;,明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创新较之前前进了一大步。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宅基地流转限制过多、宅基地财产价值难以显性化、农民房屋财产权难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日趋凸显,也加大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用地困难(刘守英,2018)。类似改革仍待进一步扩围提速或延伸推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进;。但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仅是给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了困难,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乡;甚至农村人才;跨社区;居住特别是定居的困难,不利于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也不利于农业农村产业更好地对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需求扩张。在部分城郊地区或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游资源丰厚的普通乡村地区,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和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尤其是适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范围,有条件地进一步向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放农村宅基地或农房流转、租赁市场。这对于吸引城市或异地人才、带动城市或异地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意义远远超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并且已经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是应该积极稳健地;鼓励大胆探索;的事情。建议允许这些地区在保护农民基本居住权和;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等方式,引导农民有偿转让富余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城乡居民包括;下乡;居住或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居民有偿获得农民转让的富余或闲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参考,详见案例1。

  案例1: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促进了乡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国注重通过政策、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土地整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旧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等,满足都市区居民到乡村休憩甚至定居对;二套房;的需求。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山区等文化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临近大都市的乡村地区。1990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居民结构中,农民、自由职业者和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雇员和个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员分别占9.9%、6.9%和14.9%、27.6%、11.1%、29.6%,占比分别较1962年下降23.9个、1.9个和增加11.0个、2.6个、4.0个、8.2个百分点。在去法国乡村地区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达23.1%,较1961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汤爽爽、冯建喜,2017)。

  近年来,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迅速凸显。但相关政策和监管规则创新不足,成为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部分地区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过大、过猛,也给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部分新兴产业;先下手为强;、;赢者通吃;带来的新垄断问题,加剧了收入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导完善这些新兴产业的监管规则,创新和优化对新经济垄断现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参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分享利益的边缘人,分担成本、风险的核心层;。

  此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以支持融资、培训、营销平台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境建设,鼓励包容发展、创新能力成长和组织结构优化等为重点,将优化;三农;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对而言,由于乡村人口和经济密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多数农村企业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和垄断市场的能力弱,面向;三农;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往往难以绕开交易成本高的困扰。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把加强和优化面向;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包括优化提升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市场化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三农;发展的;兜底;作用,并将其作为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如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

  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

  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

  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

  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

  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第十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十六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创新,在价值维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作者:徐文静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十七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十八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摘要: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都市现代农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文章阐述了新时代对;新三农;问题的五个新认识,即新特征、新业态、新任务、新要求、以及新发展,并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在于该战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必然之选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点思考,包括都市农区不平衡决定了都市农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关注结构、功能、空间、資源以及模式五个维度。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都市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当前,中国;三农;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九大;精神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奠定了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新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以及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三农;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需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汪洋副总理强调,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新时期;三农;事业的现实需求。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怀,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都市现代农业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典型;三农;事业形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都市现代农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作为中国;三农;事业的重要环节之一,都市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与时倶进,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健康发展。

   1新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新认识

   1.1新特征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和;三农;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上升为新阶段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显著特征。一是中国农区农业和大城市郊区农业之间、不同城市农业之间、以及大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二是质与量存在不平衡,体现在优质农产品比重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健康农产品的理念有待继续深入贯彻;三是农业服务功能发展不充分,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2新业态

   新业态将成为未来主产区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城市郊区三大农业板块的重要趋势。农业新业态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新要素,成为激发现代农业新动能、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催化剂,也成为助农增收、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助燃剂,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示范、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的重要载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逐渐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3新任务

   中国;新三农;事业的任务由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体现出依靠产业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内涵。以往的;三农;建设太多关注形态建设,对产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而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推进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诸多建设模式,真正将产业发展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入贯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链条升级和全产业升值。

   1.4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具体实现路径,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生态宜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环节,更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是加强农村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推行农村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治理有效是完善农村治理结构的重要纽带,更是加强乡村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生活富裕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1.5新发展

   乡村振兴理念是新时代一项意义重大的新型发展战略,将农业现代化赋予了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极目标的新高度。围绕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近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三农;领域的扶贫工作,但其最终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解决好新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关系到振兴乡村的实现,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愿景,是处理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问题。

   2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1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必然之选

   目前,中国;三农;问题虽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存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功能差别,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人才空心化等因素依然阻碍城乡一体化,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农业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新时期下中国已经达到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有底气和勇气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三农;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角色。当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乡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入关键时期,快速城镇化特征十分突出。乡村产业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鲜活农产品保障供给,满足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带来的日益扩大的生产需求,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城市人口持续聚集拓宽了需求效应,疏解精神压力、提升文化品位等新型城市需求形态也持续增加。 二是城乡要素流动速度提高,双向流动逐渐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经济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农业收益率吸引力不断提升,壮大了新产业与新业态,科技资本下乡带动效果明显,对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效果初步显现,乡村振兴成为破解中国独有二元经济的有效载体。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化区域布局,重视都市现代农业保障生产的重要功能,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保障了城市食物供应系统。促进了城乡共享发展机制,提高了城乡的互补性与互动性。重视农业的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延伸了城乡一體化融合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吸附大量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拓展了市民对近郊农业的参与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了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保障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三权分置;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与市民利益共享。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改革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2国际经验说明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必由之路

   纵观国际农业进化历程,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将推进乡村发展作为有效契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中国推进乡村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借鉴[1-2]。

   日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面临溃败局面,发展乡村建设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举措[3-7]。日本先后提出强调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农村建设构想;、统筹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互动。日本还通过六次产业化不断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从而带动乡村快速发展,并推动都市农业立法,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

   韩国20世纪60年代提出新乡村建设与发展运动,解决了农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农村人口无序流动,使城乡经济基本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8-14]。韩国还特别提出以城市网络群的发展模式,把以城市为中心的集聚经济区域开发战略转向小城镇分散发展,将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业与新型工业走廊紧密结合,提供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产业保障。

   英国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事实上也是把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15-18]。乡村保护运动的目标保持乡村多样性,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城乡发展开展规划,以促进农业区与农业的统一布局,达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为目标,遏制城市向乡村扩张,确保乡村的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的影响,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

   3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3.1都市农区不平衡决定了都市农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同类型的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承担不同角色。以大农区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特别的地理气候条件生产特色农产品,大城市郊区农业区的农业更加突显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板块在如何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形态,而都市现代农业紧贴国家战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3.2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以前的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的发展教训说明,没有产业支撑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导致产业发展乏力的恶性循环,缺少产业作为助推器,无法带动农业就业,而有效就业人口不足反过来也使农业产业无法健康运行。新时期下中国要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而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了城乡农产品转化深加工潜能,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市民理想的休闲活动场所与防灾避灾空间,促进了市民与农民的沟通和城乡交流,提供了产业融合的重要选择。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以乡村振兴的具体产业为发展依托,从纵向上延伸了产业链条,从横向上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发展功能,可以利用自身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发展,实现都市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

   3.3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注;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关注产业结构、功能、空间、资源以及模式五大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不仅关注农业的形态,还要关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功能定位要明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要结合行业发展要求、政府规划、农业资源禀赋等要素。三是空间的合理化,注重土地规划设计合理性。四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是项目与产业推进模式上注重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挖掘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过程的乡村振兴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2]赵永琪,田银生,陶伟.1994一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从乡村景观到乡村社会[J].国际城市规划,2017(1).

   [3]段会利.结合日本经验论中国乡村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9).

   [4]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13-18.

   [5]俞祖成.存续抑或消亡——日本乡村发展现状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4).

   [6]王永强,冯军.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59-60.

   [7]孟祥林.美丽乡村建设:从法日韩的成功经验论中国的发展选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2):59-64.

   [8]付玲玉,张方明.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对比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57.

   [9]何磊.韩国乡村转型发展的经验[J].党政视野,2015(1):40.

   [10]何磊.韩国乡村转型发展的背景、路径及其经验[J].农业经济,2014(12):28-30.

   [11]李水山.韩国新乡村运动[J].小城镇建设,2005(8):27-30.

   [12]卢良恕,沈秋兴.韩国农业发展与新乡村运动[J].中国农学通报,1997(6):6-8.

   [13]马源,边宇.国外乡村景观保护发展的制度解析——以韩国景观保护直补制度为例[J].世界农业,2017(2).

   [14]王春平,孙向阳,刘万兆.韩国新乡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470-473.

   [15]安晓明.中英乡村环境保护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7(5).

   [16]龙花楼,胡智超,邹健.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J].地理研究,2010,29(8):1369-1378.

   [17]于立.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30-34.

   [18]陆伟芳.1851年以来英国的乡村城市化初探——以小城镇为视角[J].社会科学,2017(4).

第十九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大大在20xx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gxxing.cn/shiyongwen/160684/

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2500字
  • 相关内容
  • 04-09 中学寒假散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精选3篇)

    演讲稿由与会者提前准备,以便在会议上表达他们的意见、观点或报告他们的想法和工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寒假散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中

  • 04-09 大一入党申请书【十篇】

    申请书是个人或团体向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表达意愿和提出请求的文件。该应用程序具有广泛的用途。申请书也是一封特别的信。和普通信件一样,它也是表达思想的

  • 04-09 党员办实事例子【14篇】

    党员,即政党成员,是指同意党的纲领和政策,遵守党章,自愿入党的党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员办实事例子的文章14篇 ,欢迎品鉴!【篇1】党员办实事例子  赵

  • 04-09 初中美术教师个人年度工作计划(通用3篇)

    工作计划是在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时,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计划,不仅有时间长度,而且有范围大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

  • 04-09 XX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主持词三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给遭受重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依靠。 以下是为大家整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gxxing.cn 果香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果香文学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