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文(通用15篇)

  •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 次   来源:论文   手机版

【www.gxxing.cn--论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文明论文的文章15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生态文明论文

  题目: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生态危机并把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实前提,但决不可忽视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理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理念实际就是一定世界观的观念。理念来源于实践,但理念作为实践的目的、意图或理想,却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实践方式。究竟何种世界观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理念;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是生态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一、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生态学(ecology)的“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我们的环境,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在我国古代,生态还有美好、和谐、健康之意。如《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生态实际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生存状态。人是生物中的高级动物,生态生存就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人的存在状态仅仅理解为社会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态可以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来区分。根据共时性可以区分为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种状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这能否说马克思并不承认人的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这无疑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所谓一切社会关系,概括起来,无非包括两种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是精神关系的基础,而物质关系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在这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指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这是指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精神生活,即人的精神存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认为,人类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的精神世界,还存在一个精神活动产物的客观精神世界。他说:“一开始就声明我是一个实在论者,有点象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形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2].波普尔虽然是从共时性视角对客观知识世界的区分,但这种客观知识世界实际也是人的存在的世界状态。可见,这种从共时性的视角来区分,并非马克思独到之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实质,是历史性的理解。马克思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对人的存在状态第一次进行历史性的规定。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存必然要经历三种状态:一是最初由原始社会“自然发生的;生态生存状态;二是人受人与物的支配非生态生存状态;三是扬弃了人对人、物对人的支配的生态存在状态。包括资本主义在内以前的阶级社会,无论是人对人的依赖或人对物的依赖,都是一种被异化的非生态存在状态。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人从自然的统治、人对人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人类才进入了一种真正的生态生存状态。可见,马克思对人类的生态生存状态规定具有更广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物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不能仅仅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根本存在状态是一种生态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社会需要,而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物与他人(包括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为代价,那就必然出现非生态生存状态。如果说,自然发生的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肯定,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只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之否定。因此,生态生存既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理想目标。
  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解体以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与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341-342黑格尔把人变成绝对精神,这是唯心的。在黑格尔体系解体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各执一个片面,要么从自我意识出发,如鲍威尔、施蒂纳;要么从实体出发,如施特劳斯,这也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1]342.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神化的宗教人而言的,把人从天上降到了地上,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可以感觉、经验的自然人。但是,人的存在不只是自然人,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既不是脱离自然的“理性人;,也不是脱离理性精神的所谓 “自然人;.现实的人,是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的存在与思维、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和谐统一。既然自然人是现实的人的基础,那就是说,人的根本生存状态是自然的生态生存状态。
  这一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认为,那种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个着迷于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毫无根据的。如奥康纳所说:“马克思在关于社会的观点中包含有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不再建立在资本积累逻辑的基础上,而是一方面以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的思想。;[4]3-4奥康纳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观点的理解有其合理性。社会的物质基础首先是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存在的根本状态就是“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状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不能遵循非理性的资本积累逻辑,而要以“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青年卢卡奇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劳动的第一对象就是自然,如果取消了自然概念,也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正如后来卢卡奇在纠正这一观点时说,如果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那就等于“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被遗忘了。;“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现实支柱不见了;[5].同样,如果取消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用人的社会存在来替代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那显然将重蹈青年卢卡奇的覆辙。
  二、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
  生态生存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人类要存在,就必须确立生态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是与当代社会非生态生存方式完全相对立的一种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理念,即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理念。
  第一,生态存在的理念。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生态存在是一切生物相互依赖的存在状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考古学证明,人和社会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以自然作为参照物,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这不仅不是否定人的自然存在的根据,恰好相反,它只能说明,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无法回避的前提。人与自然是种与属的关系,人的社会存在只是作为属的自然上位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没有自然,人的社会存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反杜林论》,针对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恩格斯特别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47.自然是物质的生态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由于历史的发展,就现象而言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的系统。但不要忘记,社会“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194.因此,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生态存在,而不是唯意志主义的精神意志的存在,甚至是上帝的存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世界的中心,即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来否定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错误的。
  第二,生态生活的理念。人们要生存,首先要生活,要吃、喝、穿、住。作为吃、喝、穿、住的物质生活,是维持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这里的“现实生活;,不是说社会生活可以决定自然生活,相反,人的自然生活始终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的自然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为人的所有食物不仅都来自于自然,而且人类处在生态食物链环环相扣的顶端。一种资源的枯竭与植物、动物的灭亡,就斩断了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处于生态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活,就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中断而不能生存,比如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有呼吸。没有自然提供的氧和空气,没有自然吸收和消化由呼吸排出的废气所形成生态循环,人类哪怕一刻也难以生存和存活。所以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就是说,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树立生态生活的理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
  第三,生态生产的理念。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是积极地适应自然。正如马克思说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这就是说,人类生存的主要特点就是有目的的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种目的性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之所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优势,但也是带来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只有为自己需要之用而生产,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而那些为了牟利而进行的生产,是不正当和不合理的。但现代社会的生产,恰好是古代的反面。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不顾生态维度局限性的资本积累。奥康纳认为,“用加里·斯尼德(Gary Snyder)的话来说,资本’把它的经济支撑体系拓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以至于它足以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可它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4]290无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即不惜牺牲自然、资源、环境、甚至人的代价的生产,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的目的逻辑作了深刻批判,认为,因为人类的生产的目的性,人类的生产才不应该是这种动物式的生产。“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人类的生产不是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蹂躏和践踏。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生产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如果破坏和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6]560
  第四,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不仅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前一种消费本质决定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无节制的、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满足;后一种消费是获取生活资料支付的合理的生产资料资源代价,而不是不顾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对资源的破坏。可见,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人的生命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以牺牲资源为高额代价的奢侈消费,不仅要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必然危害代内他人的生命健康或代际之间子孙后代的正常发育和生活等生命生存状态。生态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维系自身存在和子孙后代延续的基本理念。令人惊异的是,在古代社会,人们以朴素的天真制造了自然的神话,而现代社会却完全将其颠倒过来,制造出了所谓“消费的神话;.鲍德里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8]不同的是,中世纪的魔鬼只是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而我们的社会却把“消费神话;当作一种所谓的社会时尚。这种与“黑色戏法;手法一致、仅只颜色不同的“白色戏法;,才是极其荒诞的,更可怕的。
  生态生存理念虽然区分为四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确立生态存在理念是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确立生态生活理念是生态生存的须臾不可缺少的自然存在观念,确立生态生产理念是生态生存的现实思想前提,确立生态消费理念是生态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代价的价值选择意志。
  三、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生存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这就规定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的指向与目标。黑格尔认为,实践逻辑的展开,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当然,黑格尔的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列宁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9]这就是说,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就是指以生态生存为目的,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通过科学的经济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
  首先,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此,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美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人格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这种理念看作是一种客观精神是错误的。其实,美的理念既来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态生存实践,又是人们生态生存实践的根本理念。美的规律客观必然性说明,人类的实践目的必须以尊重与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为前提。但是,现代功利主义把肆掠、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感性的享受作为了生存的唯一目的。这种生存目的就象澳大利亚土着人的“飞去来器;,在击中目标的同时,又飞了回来击中自己。当代自毁家园的生态危机证明,现代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就是这种“飞去来器;.因此,人类要生存,就务必不能再使用这种“飞去来器;,就务必要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是加强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以生态生存的观念来规范实践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还依赖于人们美的哲学观的建立。针对我国不重视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必须把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步建构一门马克思主义美的哲学作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实践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三是批判一切非生态生存的实践理念,以美的实践理念代替功利主义的利润最大化的理念,以美的生活观念代替动物式的感性享受的生活实践观念。
  其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经济手段。实践的目的作为主观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外在手段扬弃其有限性,才能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既强调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也说明经济手段不能与目的相分离。为了走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来规范经济手段。
  一是要改变对经济概念的误读,树立生态经济的理念。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的经济通常是指物资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手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经济(economics)在古希腊,本来就具有生态含义,eco就是生态之意,nomics在色诺芬的《经济学》中则是家庭经济的规则。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经济手段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
  二是突出经济手段的目的价值,规范工具价值的合理性。生态生存理念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但是,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普遍现象,物化的普遍化就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化。经济的合理化成为了一个可计算的原则。正如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所言,“经济合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而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10].我国的经济建设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经济的覆辙,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好;就是将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性经济转型为一种低消耗、低投入的低碳经济,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价值。
  三是要批判所谓的消费经济神话,树立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经济既然是神话,那它就是经济的一种自我异化。因为,经济在我国古代本为节俭、节约、节省之意,而消费经济神话却用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掠夺型等不计代价的消费来替换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不能维持生命生态生存。但是,消费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局限性。消费是一种代价。代价是指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花费的成本与作出的牺牲。当一种事物的发展要以牺牲另一种事物为代价时,一方面说明这种事物本身是有限的,因而需要牺牲另一事物为代价来补充;另一方面,因为它是有限的,因而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当它用另一事物的代价来补充自身时,其自身也必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所谓的生态消费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代价意识。换言之,如果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生态变换的低碳消费,这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消费的代价不是以维持人类的生态生存为目的,甚至破坏了这种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
  再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说明,生态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既然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这就要求对实践结果的检验必须坚持三个标准:第一,是否加强生态存在理念教育。公民是否确立了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是否确立了生态生活、生态生产、生态消费观念,是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第二,是否转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实践是否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为前提。第三,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产是否是一种低碳经济型的生态生产,消费是否是一种合理代价的可持续性的低碳型消费。坚持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统一,而不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GDP;崇拜。因此,必须批判功利主义不问目的是否合理、不计手段是否正当、效果好就一切都好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9]列 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0.
  [10]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3.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第二篇: 生态文明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的、国家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消耗殆尽的问题,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合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断地努力下,中国走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的一个国家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消耗殆尽的问题,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一、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关于人类文明。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保护自然,来实现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是要超越以往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倡导一种更文明的理念,让我们的人民树立更文明的观念。让我们的一切活动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类。这是人类文明的更高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的飞跃,是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我们现阶段情况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前,我们形容我们国家是“地大物博;,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称自己是“地大物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这种成绩举世罕见,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同时,我们也为这快速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我们的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恶化严重,让我们的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无法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要好好把握自然规律。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的重大工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分析

   (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上的偏颇,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意味着批判工业化时代的机械论思维方式,而采用生态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用整体论思维方式来反思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就把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这里,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主动性只能是受自然制约下的主体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作为活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当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违背了地球生态系统规律后,地球生态系统的‘报复’往往就是十分‘主动’的了。另外,人类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是外在式、旁观式的认识,而是内在式、参与式的认识;不是还原式、分析式的认识,而是整体式的综合式的认识;不是在对立、对抗中认识,而是在统一、和谐中认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各有理论上的偏颇,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对立性思维模式之上,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都需要进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置于自然之上,内在蕴含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趋向,显示了人类的狂妄和自大;生态中心主义将自然置于人之上内在蕴含着否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趋向,无视人的实践性本质存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从生存,连最起码的物种生存都维持不了。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决定的。这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然界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将会遭遇自然的惩罚。首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经历了从无限性到有限性的转变,这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涸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最终将破坏自然界的内在循环机制,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传统式的发展越多,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就越严重,同时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发展中所积累的危机就越大。其次,人类对物质资料的索取以不打破生态平衡为前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还要善待自然,但归根结底,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二)形成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自然,既要“以人为本;,也要“和谐共生;。“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从主体来理解对象(社会和自然),社会和自然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而不是以自然和环境为本。;人类虽不能听任本能的驱使,但也不能完全违背本能。人类由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及自然的利益,这是关怀范围的拓展、道德意境的提升。“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在人类实践带来环境危机时才得以真正确立。所以,在“以人为本;与“和谐共生;的关系上,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人类生存压力巨大时强调“以人为本;有其合理性;而在人类实践引发环境危机后,则要强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对“以人为本;时代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进行批判。人类的实践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规律性认知基础上的自由。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制造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紧张与分离,即人类中心主义过于重视人类的目的性,而生态中心主义则过于重视自然的规律性。

   结语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并不矛盾,合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扬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吴国玺,姚琳,张泊平.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J].大学教育,2019(07):33-36.

   [2]程梦云,赵杰.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156-157.

   [3]周在娟.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智库时代,2019(25):14+17.

   [4]黄志国.生态文明视域下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9(11):189-190.

第三篇: 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随着全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为当代社会人们一大重要的需求,自从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青山不老书为本,绿水长流是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着维持生态自然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能,那么对于森林的保护也就更加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当然,森林也更需要人类的保护,现代社会中,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现象使得我国本就不具有优势的森林环境雪上添霜,森林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森林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9-00104-105

   On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ForestProtection

   LIXiuhua

   (ForestResourcesManagementZone,NorthXinjiangHanjiayuanForestryBureau  Daxing'anling,Heilongjiang  165103)

   [Abstract] Withtheworld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socialprogress,the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demandofpeopleincontemporarysociety.Themountainisyoungthebooksforthis,isthesource,expectedbeautifualforestasthemainbodyofterrestrialecosystem,istomaintaintheecologicalbalanceofnature,importantworkcan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sotoprotecttheforestismoreimportant,ourlifecannotleavetheforest,and,ofcourse,alsoneedmorehumantoprotectforest,inthemodernsociety,landreclamation,overcuttingphenomenathatourcountryisnothastheadvantageofforestenvironmentalsnowaddcream,thelackofforestresources,directlyaffectedthemajorgoal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ourcountry.

   [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forestprotection;construction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这种文明的方式更加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同样森林保护也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种文明和以往提到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物质生产力,他们的不同点就是生态文明更加突出了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做到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强干,为所欲为。本文就我国现存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的方法。

   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1.1 公民生态建设的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富国梦;,但是金钱至上的风气越来越重,人们逐渐淡化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比较浅层的方面,了解程度不高,这样的现状使得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也就很少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但是,众所周知,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生活状态难以满足我国社会的长期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提上日程,我国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也必须加紧提高,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文明意识教育作用,帮助学生从小就建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帮助学生践行环保行为;在法律的制定方面,要将法律更加细化,严格执行标准,对于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绝不姑息,加大对环保违法的处罚力度;还可以增加环保机构的监督作用,定时检查相关地区的环保工作,有奖有罚;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帮助公民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吸引公民的注意力。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以外,各省市政府也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加强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

   1.2 我国盲目开发生态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虽然生态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的占有量排名十分靠后,随着我国人口的更加急剧的发展,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很多企业盲目的利用生态资源环境,没有注意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对现存的稀有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我国很多水土資源严重缺乏,生物资源的大规模锐减直接影响到整个环境的发展。近几年破坏更加严重的就要数淡水资源了,淡水资源的大规模破坏,甚至很多地方都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基于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严格的进行更正,要求相关企业在开发之前一定要请示相关的工作人员,评估环境、人文条件之后才可以进行适当的使用,还要多多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现有的经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要多进行“废物利用;让资源进行最大化的传播和使用,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指导和法律规范,让更多人意识到合理开采的重要性。 1.3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以前的粗犷型的经济发展理念早就不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前的发展方式代价过大,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绝对不是各自为战、毫不相关的,而是有很大的联系,它们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只有同时做好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经济繁荣,才能真正的立足于世界之林。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人民身上改变,培养人民的自觉行为,提高人民的生态理念;二是在全社会积极发挥舆论的力量,确保引领公民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模式;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借鉴发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构建完整的发展体系,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 森林保护方面存在的瓶颈

   2.1 大规模的砍伐降低了森林资源的生长量

   过量的砍伐树木使森林的生长量严重下降,这不仅仅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森林资源的再生也十分不利,甚至对某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木材得不到供应,会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给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国应该积极的进行相应的整改,严格控制森林的过渡砍伐,就具体来讲,首先要提高公民保护森林的意识,可以选择对公民进行相应的科普,增加公民对于森林的认识,只有意识到森林能源的重要性了,全体公民才能够投入改变,积极配合我国对于森林保护的相关方法,其次要提高森林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我国,有很多森林保护的责任人员,他们对森林的保护有很大的用处,他们主要负责日常的森林保护、检查工作,但是有负责人不够认真,有些人根本不上岗工作,没有做到制止相关人员不适当的开采,甚至还有人竟然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别人提供便利,这完全就是责任心不够的表现,当务之下我们一定要加强引导,保证林业管理人员提高责任意识。

   2.2 森林防火工作有待改善

   我国的森林防火沒有制定规范的制度,所以在这方面也就有很大的缺陷,在近几年,频繁发生火灾事件归根结底也是我国森林保护工作的缺陷,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森林的管控工作就更加困难,所以工作人员的警惕性也不高,很多森林没办法做到及时发现火种从而导致森林出现火灾,甚至出现生命安全的损伤。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抓紧制定相应的防火策略,还要利用一些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及时的勘测和观察,一旦发现火种及时上报,保证不会影响生命安全并尽量降低森林面积的损坏。

   2.3 森林防护管理范围不大

   目前,我国的森林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2],环境执法效力总体偏弱[3],所以防火管理的范围有限,导致很多工作做起来不应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加紧进行改正,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对防护范围进行加大,比如当今用途比较广泛的GPS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安卓或者苹果系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还能对防火、防虫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帮助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使用起来极易上手,简单方便,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定位器的终端使用情况,定时将观察的定位信息进行上传,保证森林防护、护林员巡逻的安全。最后,要加强管理范围,必须选择优秀的技术手段人员进行技术勘测,能够及时除去森林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生态文明的认识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的观念来讲,文明是相对野蛮的,人类的文明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人类以往的文明着眼于的都是物质的需求,发展物质虽然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破坏生态,不要忽视精神生活,人类不能一味的想自然索取,一定要保护生态的平衡,强化责任的落实,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于森林的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加强配置的物资管理,对于群众力量的发挥也不能减少,相关政府要增强群众保护森林的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运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尤其是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一定要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理念,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得到加强,为不同时期的森林保护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云,欧晓红,罗明灿,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和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6):23-24.

   [2]杨朔飞.生态保护理论创新及其现实意义[J].自然生态保护,2003(6).

   [3]魏梦诗.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健全环境法律体系的探究与思考 [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3):96-99.

第四篇: 生态文明论文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两山;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化扩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时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两山;理念的内涵

  在“两山;理念中,“绿水青山;喻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喻指经济发展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角度来理解,绿水青山至少有三层内涵:绿水青山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可以用金山银山衡量;绿水青山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是金山银山不能取代的,一旦破坏,花费金山银山也换不回来;绿水青山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绿水青山所提供的生态产品等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巩固金山银山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角度理解,金山银山也至少有三层内涵:狭义上是指绿水青山基础上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条件;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包含绿水青山);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依赖会更加凸显。

  “两座山;间的辩证关系

  “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对立,而是共存的,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可以拥有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对金山银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金山银山必须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坚实基础之上,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创造提供条件和可能,即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其次,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条件,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守护金山银山,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第三,改善绿水青山才能发展金山银山,即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金山银山会反作用于绿水青山。没有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水青山的实际意义会大大削弱,守着绿水青山过穷苦日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投入,绿水青山往往也无法形成,如植树造林绿化沙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了金山银山的经济和生态投入,可以反哺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也凸显了绿水青山的根本地位,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依托,决定了金山银山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绿水青山不仅作用于人类生存发展中对金山银山的物质追求,还作用于人类实现物质追求后的精神追求,如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等。

  对“两座山;的关系认知,在实践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发展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二者之间表现为共存共生相互兼顾。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得益彰和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二者之间表现为协同推进融通一体。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突破了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对立的僵化思维,使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有机统一协同推进。

  “两山;理念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的统一兼顾共存共生,“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绿水青山的优先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之间转化的机制和成效。践行“两山;理念,就是要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推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

  这三个阶段的升级过程体现出“两山;理念的内在逻辑。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关键在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和成效。如果转化得好,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转化得不好,则可能只有绿水青山,没有金山银山,或者既丢了绿水青山,又没有金山银山,或者虽有了金山银山,但因丢了绿水青山,长远来看金山银山也守不住。其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过程需要系统安排,统筹考虑思路理论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第三,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成效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和促进方式。要取得高成效,在转化中就要善于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两山;理念对推进绿色发展的历史作用

  “两山;理念为各类市场主体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推动了各类市场主体从经济利益优先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绿色责任并重,再到环境保护绿色责任成为内生变量的发展,促成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

  概括来说,“两山;理念为众多市场主体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破解了资源短缺生态保护和追求经济效益的“两难;悖论;催化形成了绿色发展探索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各类组织绿色发展探索的活跃因子;推动了一系列专门指导绿色发展的政策出台,从而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基本架构。

  “两山;理念推动我国绿色发展产生了系统化持续化丰富化的巨大转变,具体可以概括为八大转变,即从短期绿色到长期绿色从事后绿色到全程绿色从点绿色到面绿色从浅层绿色到深层绿色从被动绿色到主动绿色从简单绿色到复杂绿色从低要求绿色到高标准绿色从独立绿色到联合绿色。这八大转变主要体现为时间空间和发展三个维度。可见,“两山;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实践,标志着我国迈进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可以预见,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全社会一以贯之地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未来中国一定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篇: 生态文明论文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中国实现循环经济的两条方式,一是生态农业,一是清洁生产。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条件下,中国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模式,同时也成为高考的热点所在。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是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如在考题中频频出现的“桑基鱼塘;“林下经济;“桑沟湾海带、鮑鱼和海参三者混合养殖的新模式;“稻藕轮作与稻鱼混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儋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浙江某地的“跑道养鱼;;等都是生态农业的典型。在考题中往往以某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背景资料,考查相关的生态农业的优点等。

  [透析考向]

  ①以某地的生态农业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生态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等。

  ②能根据材料分析某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的优点,综合题往往会要求论述该生态农业的效益。

  [学法指导]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生态农业一般会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后要注意观察生态农业关联图中或者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结构是否多样化,产品是否多样;②农业是否产业化,产业链是否延长;③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能维护;④废弃物是否资源化。特别注意:若是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则要关注该地土壤的肥力来源、该地农村的能源来源、甚至秸秆的处理等。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含了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透析考向]

  ①以某地的清洁生产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工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等。

  ②能根据材料分析某清洁生产的关联图,考查工业的投入产出联系,考查清洁生产的综合效益等。

  [学法指导]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如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断、工业联系等。然后要注意观察清洁生产关联图中或者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几个方面:①废弃物的处理是否再生资源化;②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是否延长;③工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多样化。

  2.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随着“低碳;的出现,“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同时也成为高考的热点。

  (1)阳光经济

  阳光经济即由太阳能引发的全新经济系统,鼓励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取暖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在考试中频频涉及到有关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如上海的屋顶太阳能发电,光伏公路,还有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渔光一体;模式等。

  [透析考向]

  在考题中往往借助某地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太阳能的开发区位条件、太阳能开发的优缺点、影响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因素等,在往年的高考考题中还涉及到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太阳方位的判断等知识点,也是要关注的。

  [学法指导]

  ①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电转换、光热转换;

  ②太阳能的优缺点:清洁可再生、能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较分散、受天气、季节的影响,利用效率低,成本高。

  ③影响太阳能辐射量的因素: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另,不同季节白昼时间的长短影响日照时间,大气污染程度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

  ④太阳能开发的区位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面积可利用空间;有充足的资金;有广阔的市场或者电能储运条件好。总结为有光、有地、有资金、有市场等。

  (2)风能开发

  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在考试中频频涉及到有关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如西北地区风电的综合开发等。

  [透析考向]

  在考题中往往借助某地的风能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风能的开发区位条件、风能开发的优缺点、影响风能的因素、风力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在往年的高考考题中还涉及到风向的判断等知识点。

  [学法指导]

  ①风能的利用方式往往采用风力发电的方式。

  ②风能的优缺点:清洁可再生;不稳定、不可控、利用效率低,设备投资成本高,往往存在储运问题。

  ③影响风能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的直接动力,决定风力的大小;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越近,则风力越大,反之越小;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狭管效应加大风力;从地势高处到低处,加大风力,反之减小风力;植被覆盖率高,减小风力。

  ④风能开发的区位条件:风能资源丰富;大面积可利用空间;有充足的资金;有广阔的市场或者电能储运条件好。总结为有光、有地、有资金、有市场等。

  3.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在近几年考题中涉及到的华北地区雾霾的防治、北方地区风沙防治、黄土覆盖区的水土流失、农村秸秆的综合利用、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1)华北地区的雾霾防治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我国雾霾天气多发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冬季,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备受人们关注。

  [透析考向]

  在考题中往往借助某地区某次的雾霾天气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雾霾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措施。考查时往往与必修一中的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相结合进行考查,侧重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学法指导]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雾霾产生的原因,特别注意雾霾产生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雾霾产生的原因:人们往环境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雾霾产生的天气条件:①低温条件,尤其是出现逆温时更易产生;②空气湿度较大,但未形成降水,易产生雾霾;③风力较小,或者静风条件下易产生雾霾等。

  (2)黄泛平原风沙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黄泛平原风沙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故道周边地带,是中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该风沙区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已从“春种一壶籽,秋收一瓢粮;变成了如今“沙地河道花果飘香,平川农田粮丰林茂。;

  [透析考向]

  在考题中以区域图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知识点,涉及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或者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考查时往往与必修一中的大气运动、天气系统、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相结合进行考查,侧重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

  [学法指导]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①干旱的气候;②动力条件:大风;③物质条件: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④植被覆盖率差等。

  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①气候条件:降水多且集中;②地形条件: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强烈;③土壤条件:土壤越疏松,越易水土流失;④植被覆盖率差。

  人为原因为人口激增,贫困与发展的需求导致人们不合理的行为,加速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进程。

  (3)农村秸秆综合利用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透析考向]

  此考点考查形式多样,多采用区域图、关联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多种形式,考查有关秸秆的产生、分布以及秸秆利用的优缺点评价等,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学法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秸秆的来源大多是玉米、小麦收获后的废弃物,因此要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另外要熟知秸秆的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及优缺点:秸秆焚烧、秸秆发电、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秸秆回田、秸秆作为沼气池原料等。

  (4)城市的垃圾分类回收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随之增加,城市垃圾的处理便成为重中之重。在众多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的分类回收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如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未按要求投放或处理垃圾的个人和单位从严处罚,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第六篇: 生态文明论文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进一步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无数实例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探索形成了很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无数实例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恩格斯所揭示的自然界良性循环运行规律,告诫人类要妥善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建设美丽中国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全国各地无数实例有力地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山西省右玉县是一个典型的风口沙漠县,从建国初期开始,历任县委书记克服重重困难,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创造了绿色奇迹,造福了右玉人民。

  类似的例子在全国还有很多。塞罕坝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将其变为美丽的绿洲。随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植被恢复,不仅对降低京津地区风沙灾害产生积极影响,还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甘肃省嘉裕关市用10年时间,把戈壁滩治理成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花流域,从前人均8亩田(陡坡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亩产粮食80-100斤,人均产粮约600斤,吃不饱,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后来,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了生态环境,建设人均两亩高产稳产田(水平梯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亩产粮食600-800斤,人均产粮1360斤。现在,粮食吃不了,其余6亩田退耕还林还草,人均纯收入1450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徽最大的优势之一。长期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1989年3月,安徽省委在石台县召开山区会议提出“五八绿化规划;(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池州地区抓住这一机遇,以占全省2.5%的人口,提前一年消灭占全省16%的宜林荒山任务,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8.7%提高到1997年的54.4%。当时,安徽财力薄弱,全省用于“五八绿化规划;的省财政补助资金每年只有2000万元,在省委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1996年12月,原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林长制,全省确定在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设立旌德县等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立了省市县乡(镇)村完备的“林长制;组织体系。这些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可以说,“林长制;的实施,为实现“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创造了安徽模式,提供了安徽经验。

  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此,我们应学深悟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将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用好了,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不仅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做资本进行运营,还要学会经营生态环境,在治理改造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利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比如,安徽淮北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修复治理。塌陷浅的地方填土造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修路,建房;塌陷深的地方形成湖塘水面,四周种植杨树柳树,水中养鱼,发展生态旅游等。

  再比如,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以前,只看到这里作为行蓄洪区的劣势,忽略了洪水过后,这里还有肥沃的土壤。因为洪水不能种粮食,但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发展杨树板材加工柳编加工等产业。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多措并举,全县累计解决26万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这是一个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经营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支持农民在沙漠边缘种植红柳,在红柳根部接种大芸(肉苁蓉),既防沙治沙,又保护和发展了名贵中药材大芸,每亩价值3000元-5000元,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内蒙古自治区沙漠中生长了大量沙柳,通过用沙柳造高档包装纸,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取得成功。同时,沙柳的嫩枝丫还可做成牛羊饲料,调动了农民种植沙柳的积极性。既防沙治沙,又发展了产业,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下大力气保护好绿水青山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绿水青山,抓住了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土壤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是全人类永恒的需求。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可以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旅游产业。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力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笔者建议,在建设这些大项目的同时,要选择一批投入较低性价比高的“强安全不污染保生态多就业能赚钱高品质利健康惠民生;的“短平快好省优;技术和项目。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一个地方种树种草,首先要弄清这个地方的生态原貌,根据原来植物生长的特点规律来选择树种草种,科学合理地种树种草,通过退耕退牧来还林还草还水,最根本的是还生态。植树造林过程中,林种树种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

  其中,生态性是指要做到针阔叶混交,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否则单一树种容易发生病虫害;不同树种对雨水的吸纳量和土壤中水分的涵养量差距很大;选择对有益气体释放量大对有害气体吸收量多的树种;根据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发展经果林。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制度体制创新,解决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各管各的相互分隔的难题。同时,还应统一思想,整合力量,采取扎实举措,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第七篇: 生态文明论文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措施。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第八篇: 生态文明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认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携起手来可以构建出生态经济,井进一步提出了非线性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模式。我国有学者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因。近年来,如何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己成为国内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 20xx年,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课题组分别发布了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中匡}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排名报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也导致了中国的人均占用量很少,甚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甚至是世界倒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国家之一。据报道,在20xx年的时候,中国在钢铁、铜、煤炭方面的使用量已成为世界首位,而石油和电力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消费大国。但是在原煤、铁矿石、钢材等能源用量较高的情况下,所创造的GDP却很少,仅是世界总量的4%而已。在现如今的中国,各行各业资源浪费严重,根本不能效率最大化。然而巨大的资源消耗,使得我国废弃物排放大量增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使得中国的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所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压力也会持续增加。据有关单位预测,中国现今的主要矿产储备量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
  为保证经济的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这不但使得资源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20xx年中国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值居世界首位,全国的各大水系也受到严重污染。长期以来,GDP的增长率是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不成文的一个标准,这使得某些地方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发展水平,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但是最终,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影响,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证明,GDP的增长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问题,它无法体现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不能以能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代价。我们要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能源保护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生产要素,创造出更多的利益。
  二、生态建设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及升华。它的内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新的价值观。人类生命系统的存亡是受自然的存亡而影响的,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更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二,生态文明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下的一种新的生产观。生态环境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活动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生态系统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三,生态文明是满足自身需求而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新的消费观。人们不再只是追求物质,而是既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成分析
  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现今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口、自然、经济、政治和思想等五大类基本要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少不了任何一个要素,而且这些要素都已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从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构成要素:生态文化,绿色政治制度,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要有生态文化意识,提高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加强对自然生态的自律,注重生态道德教育。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是现代知识系统的经典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的科技发展充满着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地思维,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冲破传统的科技思维,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的工业文明科技是对稀缺,不可持续的资源,而生态科技是对充足,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以绿色科技为基础,加大对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环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要加大精力解决生态科技的难题,例如,生态大面积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科技系统、保证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政府有责任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带领人民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政府的决策应符合生态规律,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体制和行政干预进行政治经济分析以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绿色政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条件。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征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若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转变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构建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破坏、高经济效益。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质量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同时还有精神方面和生态方面的。生态文明把对物质的追求放在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把人们对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相互协调起来,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实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都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结语: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经常和必要的条件,人类所需的物质资料必须由自然界提供;其次,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再次,自然环境往往会对社会的政治制度、结构和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对文化式样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影响。

第九篇: 生态文明论文

  摘要:作为保障环境法治体系良好运行的倒逼机制,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环境立法的不断更新而逐步发展,虽然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着缺乏龙头法、缺乏公众参与、制度合力若、智库分配不均等问题。为走出当前困境,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此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一、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理论研究

   广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一直没有中断过。国内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一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理论界目前将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并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其研究重点是对生态文明全方位建设的研究,而不仅仅是研究环境保护这个单一的层面。二是高度认同应摒弃以点源化、末端化和碎片化调整机制为特征的传统生态法治布局,由点到面,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系统化、法治化、科学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三是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客观上说,目前,还没有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完整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无法查漏补缺,因而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整体推进。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须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经济转型等既是环保法得以实现的结果,也是其顺利推进的原因。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找出更明确的症结,开出更有效的药方。当前的研究还存在局部和碎片化的特征,规范的应然逻辑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第二,具体环保法律制度的研究有待深化、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水环境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绿色发展评估制度等,都是环保法实现的重要环节或重要方面。这些具体制度的研究目前还略为粗糙,特别是结合地方实际和具体实践的研究,还表现得较为薄弱。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地方化;研究有待强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传统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经济问题、环境污染的整体性与经济效益的局部性等)与新问题(如公益诉讼、技术评估意见、环境修复费用的计算及其使用、监督问题等)还须要在法治的框架内予以准确应对。

   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龙头法,机械复制与宏观宣示的地方立法较多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被废止后,生态环境具体立法“群龙无首;,整个法律体系出现了紊乱状态。同时,江苏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也大多偏向原则性的宏观宣示,缺乏细致规范与深入落实。设区的市在立法结构片面追求“高大上;的情况较为严重,各种生态环境地方立法片面追求结构的完整性,许多能够通过“决定;等立法形式解决的事项却在立法时追求“条例;等“结构完整;的立法形式,造成立法的机械复制、重复立法。

   (二)公众参与不足

   江苏在生态环境立法中已经高度重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意见,在立法过程中也将他们积极吸纳进来。但是,江苏在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渠道的不足;二是公众参与能力的不足。

   (三)在形成更为强大的制度合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制度合力,有别于传统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分割,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分割,将各环节内部各要素分割,而是应该将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在这种合力中,行政权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围绕行政权形成与其他权力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然而,江苏在形成更为强大的制度合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就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尚未完全形成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的合力;二是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执行之间的合力。法律执行之间的合力主要指执法与司法之间的合力,即通过完善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形成执法与司法的相互配合与制约。反之,则两者自然不能形成合力。主要表现为:行政应诉能力不够;尚未完全形成行政执法与全民守法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行政执法与行政监督之间的合力。

   (四)智库资源分布不均衡

   江苏作为科教文化大省,省内具有丰富的专业的高端人才资源,这些人才资源可以作为地方生态环境立法智库的储备资源,以为地方生态环境立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但是这种资源在省内分布极不均衡,如南京、苏州等地区高校、研究机构林立,必然可以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立法提供巨大帮助;反观苏北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稀少,人才短缺,这些都将制约苏北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与进步。

   三、促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生态环境规划

   促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须在立法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总体目标、指标体系、重点领域及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保障机制和措施等)的编制、批准、效力及其实施,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并据此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

   (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应规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性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除此之外,还应含纳其他方面,以较为全面的保护措施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就其特殊性保护对象作出规范。以江苏为例,从对象上看,江苏生态环境治理的地理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江、一海、两河、两湖;。“一江、一海、两河;构成一个巨大的“井;字,与“两湖;共同组成江苏省主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因此,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立法应针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特殊地理作出回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升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建设,这是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立法应对地方的特殊保护对象,如生态保护特区、生态保护引领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以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作出立法回应,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强有力的生态保护。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就其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作出规范。生態环境重大决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生态功能区范围及规范要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结果、财政资金保障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及实施情况、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社会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内容等都应当听取公众意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举报。

   (三)生态环境治理

   首先,“生态环境治理;应就其行政保护这一最基本的手段进行规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处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许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征收、征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收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强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指导;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约谈;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磋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其他执法手段。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应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及其司法治理等作出规范,主要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通过多制度联动,来推进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最后,“生态环境治理;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治理手段,如生态环境行政裁决。生态环境纠纷自身的特点为行政裁决提供了现实需要。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回归与嵌入需要进行全面的体系性重构。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通著,郝方昉译.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与争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树义主编.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出版社,2014.

   [5]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丛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王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制度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

第十篇: 生态文明论文

  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通过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同以往的黑色发展方式不同,其重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贯彻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绿色发展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优化的一种生态化经营理念,它要求企业经营者应具有把企业建成生态企业的意识和谋略。它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按照少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发展实质是引导企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它是以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灵魂,运用绿色技术多层次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创立无污染、着重于避免废物的生产系统,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的生态体系,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到产品的整个加工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等都将本着保护环境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消除由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绿色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的目标的根本手段。绿色发展是节约资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绿色发展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以及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从而减少了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的产生。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取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走向低碳、环保和健康,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使绿色经济成为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发展理念。胡锦涛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企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

  企业绿色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企业对生态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绿色发展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对自身的生态化建设认识不足,仍然采取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一些企业仍旧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盲目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轻视甚至于无视生态环境效益。有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企业自身造成的环境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发展要求实施绿色生产,生产绿色产品,会产生一部分环境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致使绿色产品往往较其他同类产品价格偏高,因此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然而,我国绿色发展缺乏政策支撑,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绿色发展,生产绿色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些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政府给予的相关补贴不足,没有对绿色产品进行足够的价格补贴;第二,我国对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的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的税收补贴程度不够,没有对绿色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由此可见,我国需要加强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

  3.绿色发展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

  法律保障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起草时间较晚,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譬如,针对部分具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对由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民事纠纷等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制定的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绿色消费法、绿色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存在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使得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违法者难以实施有效地惩罚,致使法律起不到真正威慑作用。

  4.许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首先,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创新能力有限,生态工艺应用较少,技术选择环境较差,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低技术能力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其次,虽然绿色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它在我国并没有成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很多难题还尚待解决和攻关,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效能。在目前,一些工艺还基本是个理念,未在各个产业的技术和设计上落实,技术和工艺上的瓶颈不突破,导致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影响和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进程,严重阻碍了绿色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支撑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设备效果差、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等。

  另外,由于绿色产品要求的绿色技术水平高、资金投入大、市场获利不稳定,企业对于绿色技术的开发力度有限,致使企业在平衡利润的前提下,对绿色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

  三、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绿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企业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要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绿色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所以,加强社会舆论对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显得十分必要。增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强化新闻媒体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曝光,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绿色企业的认知度,普及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及其对公众生活与生态环境的益处,让大众了解绿色发展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网络、报刊等媒体对绿色发展的先进单位应进行适当的宣传和表彰,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予批评,这样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又能引导大众崇尚绿色消费,鼓励企业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2.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企业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观念的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动力,制定长远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塑造企业生态文化以及学习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对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企业领导人应当破除传统的所谓注重效益就要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错误观念,建立起生态生产力优先的价值原则,因为生态优先并不等同于不发展,而是要彻底地改变“三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企业应当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去,制定有效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大力推动企业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

  其次,加强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按照环保标准进行工作,并能对消费者进行绿色知识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的引导。同时要制订企业道德规范,并以条文的形式约束全体职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3.加大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发展中的关键设备与技术引进的投资、不断完善税收政策、拓宽绿色发展融资渠道等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

  第一,加大对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我国绿色发展尚不成熟,一些企业仍旧维持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于那些向新型生态化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的企业来说,大量的清洁生产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资金需求巨大,迫使多数企业无法负担,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有力的财政扶持,鼓励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资,形成绿色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对绿色发展进行必要的物价补贴。政府应对绿色产品在售价上进行差额补贴,并规定其销售价格接近于同类可替代产品的市场价格;政府应对企业陈旧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行补贴。落后的生产设备是不足以满足环保要求的,政府可以通过价格优惠等财政补贴措施,鼓励企业更换生产设备。

  第三,完善税收政策。政府应对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含铅汽油、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征收环境污染税;通过调查与信息采集、定时明查暗访等措施,评估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对减排效果明显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奖励政策,促进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加快传统企业的生态化建设。税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促进绿色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增强绿色发展的主动性,这种激励性税收优惠尤其适合鼓励绿色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绿色发展。

  第四,完善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将费改为税,使那些污染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厂家无利可图。

  第五,强化绿色消费政策。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完善我国的绿色消费政策。首先要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耗材多、对环境污染大的产品对其征收重税,通过增加生产者的成本,提高市场价格,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迫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其次,建立的绿色标识制度。对于从原材料的采掘到废物的最终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的绿色产品给予明确境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绿色产品。人们通过醒目的标志制度,认清究竟哪类产品属于环保产品,哪类产品属于非环保产品。同时,由权威部门发布印证,可以加大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还可以加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生态化建设是极为被动的,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因此,推进绿色发展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立法

  我国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的建立已相对成熟,但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处罚,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要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不断完善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首先,环保部门应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之于企业层面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已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大对不合规范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清洁生产促进法》,可以适当增加强制性规定,比如第20条“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可修改为在技术许可范围内应当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5]。还要对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正,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全面或部分的修改,使得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二,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督

  加强对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环境执法监督审查力度,是维持我国绿色发展秩序进行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有关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强制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施停业整顿,停止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并让其限期整改,并不定期地对这些企业进行二次抽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绿色发展的认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于违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同时,还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完善监督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政府需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应当完善现行法律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公开听证、群众举报等制度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制度。要通过对于公众的教育、培训、宣传等手段,多方调动公众进行直接的、面向基层的监督,从而形成绿色发展有效的监督机制。

  5.强化绿色发展管理

  所谓绿色发展管理就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把企业视为生命的有机体,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看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完善绿色发展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甚至能够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及时的与先进的国际管理方式进行对接,不断的完善企业形象,对企业自身形成一种严格的约束力。

  完善的企业管理对于绿色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建立健全生态化的管理经济责任奖励机制。创立生态化奖励基金,根据完成既定的生态化目标情况作为企业评选先进单位的评判标准之一。

  第二,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将绿色发展生产责任与企业经营生产责任相统一,以相同的标准来对待,将责任落到实处。

  第三,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为了做好生态化建设,必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生态化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从企业内部在生态化的管理上讲,没有专业的绿色发展管理人才,就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发展企业的生态化,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能够使企业在生态化改造及生产活动中保持高效稳定地进行,同时专业人才规范化的管理与操作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第四,实行绿色发展管理团队制。绿色发展管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团队,团队管理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管理权限,并通晓各部门的生产运营状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态管理机制,将职责细化到每一位管理团队成员身上,这样做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从而确保绿色发展管理的稳步进行。

  第五,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管理机制。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地推进企业自身的生态化管理机制建设,与时俱进,把生态化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包括全方位的生态化管理机制和生态化的监督机制等。

  6.大力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要求从企业生产方式出发,充分开发利用绿色技术,建造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生产。

  传统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安装废气物净化装置,采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分离,即一部分生产过程进行产品生产,另一部分生产过程对废物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方法会使污染控制进入困境。绿色技术创新在原则理念上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业技术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随之导致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在生产实践中则是从产品的材料设计、开发工艺及管理销售各个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贯彻绿色发展的宗旨。企业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推进绿色发展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绿色技术支持,这些绿色技术是构筑绿色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绿色发展的技术依托。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工艺的绿色化。生产工艺的绿色化也就是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上有所转变,着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资源转化技术。

  (1)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绿色发展。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少的进行环境污染物排放,即污染控制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生产过程的尾部进行净化处理,而是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技术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和生产产品的清洁两个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进行无废或少废生产,使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变为无污染或少污染,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作产品的绿色化。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无污染或少污染,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又要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实现产品的绿色化。

  (2)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资源化技术,推进绿色发展。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在我国,许多资源除主要有用组份外,大多含有共伴生有用组份,有的共伴生有用组份的价值甚至比主要有用组份还要大。传统技术下共伴生有用组份大多没有加以利用,和废料一起排放到环境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采用资源化技术对其提炼利用,综合利用其多种有用组份,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使资源获得绝大部分有用组分的回收和利用,使原材料中各组分都能得到最大应用或得到无损害生态环境的处理。

第十一篇: 生态文明论文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第十二篇: 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
  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
  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
  1. 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 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3. 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
  4. 协调进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
  5. 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
  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
  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
  2. 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三、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
  1. 绿色消费是一种减量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量,放弃传统消费大量消耗资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满足的奢靡倾向
  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2. 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
  3. 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
  四、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
  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
  2. 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3. 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
  4.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
  五、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
  二是行动层面,对生态价值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内化为推动人们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人们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惜付出某种代价去付诸实施。高水平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仅有认识没有行动,说明认识难免肤浅;仅有行动没有认识,很难保证行动的自觉和持久。
  根据上述五方面标志的全面、显著程度,可以将生态文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生态社会初级阶段、生态社会中级阶段、生态社会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等。

第十三篇: 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是关于整个世界或者其中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本质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具有“说人所未说见人所未见;的创新性特征。判断某一思想观念是否具有“思想性;,除了看其是否经过充分的系统论证之外,主要还要看其对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本质规律性方向趋势性前沿创新性的特征,是否从世界观辩证法方法论社会历史观等哲学层面高度去思考处理问题。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发现它显然具有这些特征。

  普遍联系的“世界辩证图景;

  自然观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历史起源结构本质变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人类对整个世界认知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化的哲学必然将它作为前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命题,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有机的新型自然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就是强调在生态生活生产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要实现和谐共生。自然界再也不是近代主体性哲学视野中那种被人类利用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的存在物。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属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他们在制定唯物史观和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视“生产;而忽视“生态;,他们即便在阐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时大多也是在“生产;“财富;的范式下来进行的。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认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实际上在强调必须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要素当作一个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哲学上来看,这实际上是要求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来观察分析改造自然界。因此,这种自然观辩证地真正克服了那种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要素进行抽象的分门别类相互分割而看不到自然界内部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描绘出了一幅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推崇的“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的“世界辩证图景;。

  生产力系统的绿色化和生态化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体现了一种新型社会动力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通过发展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生外联性;产业,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生态价值可以变成经济价值。这种全新的绿色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产品—污染;构成的单通道非循环的物质流经济,形成了一种“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类影响调整制约自然的能力,生态资源环境在经过人类改造后“被纳入;生产力。因此,这种生产力带有一种“征服论;倾向。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生态环境开始与生产力融为一体,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这种新型的生产力带有一种“和解论;色彩。

  “生态兴则文明兴;,是指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第一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纵观人类历史,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但都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导致文明衰落或者中心转移。当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历史发展影响文明兴衰危及人类生存的“第一因素;,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支撑,而不再是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一般性前提;了。这种新型文明动力观文明基础观是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的“自然报复论;的直接继承。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生态与文明之间的直接关系根本关系从未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样被如此强调过。

  群众史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唯物史观又称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而不是少数“英雄;或者“天才;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全民共治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群众史观。

  建设生态文明最终还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只靠少数领导干部和生态环保工作者。要改变14亿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之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应用,克服了以往相当程度上存在的“干部干群众看;的力量缺失和治理之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就是强调在新时代,民生要实现生态化,生态要实现民生化。我们不能再认为经济发展速度是硬指标,而生态环境民生问题是软约束;也不能再认为生态需要是享受型需要而不是基本型需要,故意忽视生态民生建设。这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随时在准备着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为民情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价值观。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之中。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首先是血缘共同体,其次是地缘共同体,再其次是政治共同体,最后是自由人联合体——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发展的成熟形式。不同的共同体代表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交往发展与人的发展程度。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共同体思想。

  新型共同体思想和人类情怀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就是强调全球是一个生态环境共同体;而生态环境共同体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最现实最基础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关系到未来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所有国家必须携起手来,走共赢之路。只有克服局限于传统民族国家的狭隘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国际生态环境秩序,才可以治理好全球以及每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人类虽然离建设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还很遥远,但是各个国家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民族结构;的全球治理权力架构已经初见雏形。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人的发展思想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以最为浓厚的人文情怀最纯粹的科学精神最现实的国际主义,去思考和处理人类生存发展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自觉运用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活动会因为各种利益观念发生冲突。为了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使生产生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人们便制定了约束行为的各种规则,以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公共与私人等关系及其界限。这种规则的固定化常态化就是制度,而制度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固定为法律条文,就成了法。

  总的来说,制度可以纳入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范畴,法治可以纳入上层建筑的范畴。但是,无论是作为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制度,还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治,对生产力发展都起到反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体现了在自觉调整改革和运用生态生产领域中生产关系观和上层建筑观的反作用。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就是强调法律制度体制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和最后保障。为此,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高压线。这体现了我们党在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和反作用关系来解决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领域中上层建筑的调整改革来调整生态环境领域中的生产关系利益关系,再以生态环境领域中的生产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修复治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自然社会和人,对实践制度和文化,对历史现在和未来,对民族国家和人类等问题进行了本质性思考元哲学发问创新性解决,是一套关于自然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问题全新的文明话语体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论自觉和认识深化。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被称作“思想;是有哲学依据的。

第十四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

  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从世情、国情出发,以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发展环保、绿色技术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为基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行动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与国际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除了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措施与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作为普通公民我认为肯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十五篇: 生态文明论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绿色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和环境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一直以来,沈阳深入贯彻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强化污染治理,坚决打赢大气治理、水治理、土壤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共生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扎实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各项生态环保任务。

  坚持绿色发展,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百里水系,千顷绿地,绿水青山既是惠民利民的宝贵资源,也是得来不易的环保治理成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一刻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统筹推进,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制度法规。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补短板、强监管,切实巩固好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出现反弹。

  坚持绿色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应当以环保工作为契机,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全面降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保护绿水蓝天,打造宜居环境,促进生态惠民见成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向绿色发展要效益。

  绿色是和谐自然的宜居环境,绿色是节约环保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沈阳持续改善的自然环境既是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也是城市品质提升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即将开启,“天蓝水清生态绿;也必将成为未来画卷的主色调。坚持绿色环保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文来源:https://www.gxxing.cn/shiyongwen/136371/

  • 相关内容
  • 01-14 医院院长2022新年精彩致辞三篇

    “医院”一词来自拉丁语,最初的意思是“医院”来宾&rdquo,起初,它是为人们提供避难场所,还有一个休息室,让游客感到舒适和娱乐。后来,它逐渐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

  • 01-14 超市主管辞职报告【三篇】

    主管是工人而不是工人。所谓劳动者,是指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潜在问题,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超市主管辞职报告的文章3篇

  • 01-14 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报告三篇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

  • 01-14 关于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基本问题自查自纠报告范文三篇

    报告,中文为公文格式,指向上级提交申请或报告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基本问题自查自纠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

  • 01-14 党风廉政教育心得体会【六篇】

    清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发扬光大。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这样一句话:财富不能卖淫,贫穷不能转移,权力不能压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风廉政教育心得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gxxing.cn 果香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果香文学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