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家》范文(通用10篇)

【www.gxxing.cn--散文精选】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至1948年8月12日,原名紫花,取名石秋,后改名紫青,取名裴贤。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亲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朱自清散文《家》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

【篇1】朱自清散文《家》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篇2】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中我不断探寻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却无法触及作者的真实心迹。

  品读着《荷塘月色》中;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些优美的句子。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小时候躺在地板上仰着头看它,觉得那篇幅里笼长,语言直白无韵,便丢在一边;初一时在课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亲情一二,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所讲,怎么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全部真情?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感觉其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在流露真情的同时,抨击大革命落败后使其家庭变故的黑暗社会,令人感动,令人愤怒!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读了《匆匆》这篇文章后,这句话被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散文选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我品味着它们给我带来的美好感受,那滋味在心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

【篇3】朱自清散文《家》

  赏析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篇4】朱自清散文《家》

  我年少时,常站在我家屋后的山岗上,眺望天柱山上的落日。
  记得祖母说过,四百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荒芜人烟。有一天黄昏,一位姓操的青年挑着一担稻箩,里面坐着两个孩子,身后跟着一位背包的女人,从鄱阳湖瓦雪坝长途跋涉而来,看到这里地形地貌,觉得适合开荒种地,于是,伐木盖房,繁衍生息。如今后裔人丁兴旺,散布海内外。
  我猜想自洪荒第一朵乌云出现在皖西南上空开始,这片丘陵地带就雨量丰沛。我的印象里,春季雨水多,细雨淅沥,村庄里的柳树、桑树、泡桐树、刺槐树、梧桐树,以及远方的青山都笼罩在烟雨中,鸟儿、野兔、田鼠、黄鼠狼……隐遁得无踪无影。而到春日朗照时,草儿绿了,桃花艳了,刺槐洁白的花开了,泡桐紫铃铛花香了!……村里村外,芳香四溢,蜂飞蝶舞,鸟儿啁啾……
  记得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天公好像开恩,收起了雨丝,轻风吹拂着潮湿的柳枝。
  前天晚上,我听姐姐说家里没钱缴学费,心里的一点热望彻底浇灭了。最近几年,家里没有收入来源,无可奈何时,祖母背大米到镇上叫卖,换些钱维持生活。今天,德兵路过我家门前,喊我上学,我不敢答应,躲在窗后,看着他和几个伙伴说笑着走远。
  我郁闷地坐在床上。祖母迈着小脚进来,微笑着说:;走!我送你去学校;。
  ;我不念了。;我的话里带着一点哭腔。
  ;孬子!办法总是会有的,走!我去求老师宽限些日子。;
  听到祖母坚定的语气,我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跟在祖母的后面走出家门。
  从我家通往学校的路,穿过田野和村庄,路上布满泥泞。祖母踩着泥巴,身体摇摇晃晃。我跟在后面,真担心她会摔倒。
  她边走边絮叨着:;你爸爸临终时,不放心你,叮嘱我,要把你带大。孩子!要记住,可怜人家的孩子,不念书就没有出路!;
  我含含糊糊地听着祖母的话,心里有些悲凉和忧伤。正走着,突然,祖母停住了。我一看,到了河边的斜坡上。她望着斜坡上的泥泞,不知道怎么下脚,瞅瞅别处,没路走。祖母回头对我说:;来,把我牵着;。
  我伸手过去,抓着祖母的干皱冰冷的手指。祖母侧身,伸出左脚探着下坡,站稳,提起右脚,左脚往下一滑,祖母失去支撑,;哎呦!;一声,摔到半坡的泥浆中。我看到祖母滾在泥水里,吓坏了,急忙跑过去,扶起她。祖母忍着痛,努力撑起自己身体。
  我的眼泪涌出来,哭着说;不念了!不念了!;
  祖母让我搀扶着,走到河边。叫我在河边扯了几把枯草。祖母擦掉蓝褂子和灰裤子上的泥巴,拿着草把伸进冰凉的河水里荡了荡,搓了搓,泥污涤清了,又在身上地擦了一遍。衣服都湿透了。
  祖母扔掉草把说:;以后记住,好好念书。;说完,欲言又止,仰起头,仿佛在天空那片薄亮的云隙间,看见了父亲,他在说着嘱托;又仿佛是看见了观音菩萨,慈悲地凝视着她……四周是迷蒙的雾雨,没有路人。我仰望祖母,她坚毅神情像一种光辉落入我的内心。我隐隐觉得冥冥之中有个明媚的世界,那里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许,祖母就是凭借着这股勇气和力量,经历了三儿三女的夭折和丈夫客死江南的悲痛,依旧能挺着身躯,在泥泞的路上,带着我前行。
  我把祖母指进校务处,生怕被同学看见,溜到教室的背后小树林里,焦虑不安地等待。
  一小时后,我估摸着祖母把事情说完了,才忐忑不安地回到校园。
  我刚进校园,几个同学就涌过来,七嘴八舌地说: ;基文,你奶奶正找你呢!;并簇拥着我走向祖母。
  我远远地看见祖母微笑地走来。她高兴地说 ;校长答应免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一个月后缴。;
  我们走出校园,雨停了,天明亮起来,清风吹拂,空气中浮动着清新温煦的气息。春雨后的麦苗,像水洗的翡翠闪耀着惹人喜爱的光彩,微微颤动;白杨树被洗涤后,蒙上一层圣洁的光泽。在这清新爽朗天气里,万物萌生,充满着梦幻和希望。
  安心读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午饭过后,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阳光照着村边的水沟,潺潺流水泛着金光,几条小鲫鱼逆水游动。岸边的柳树爆出星星点点的绿芽。我过石板桥,走出村庄,在田埂路上,看见秧田里隆起一堆堆土包,白烟袅袅,散发出浓烈的稻草的烟火味,像是一种源自远古的祭祀,预示着春耕开始了。山冈上麦子郁郁葱葱,熬过冬天,焕然一新。
  走过桥东,出现一片田野。站在河岸眺望南方,泉水山兀立,有股神秘的气息。外婆家就在山边的枞林里。据说山顶有座战争时期的碉堡,有人捡过弹壳。有天中午,我独自爬上山,发现了碉堡的石基。在山顶俯瞰,丘陵起伏,直达天际,天地真大啊,长大了我一定出去看一看。这条小河从泉水山迤逦而来。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草间无忧无虑地游弋。有时候,我走近河边,会突然听到;哗啦;的水声,河面起漩涡,荡起涟漪,我仔细看什么都没有,不由得想起祖母说的水鬼的故事。河岸柳树林立。我常胡思乱想:它们何以在大地面前昂头、在苍穹面前傲立呢?
  河中有座拦水坝,春水泛滥时,我脱鞋蹚过去,河水冰澈透骨。
  过河,是一片平坦的田野。穿过田野,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庄,村头是杂树围绕的池塘,塘边有棵芙蓉树,四月里会绽放硕大粉红花,十分妖艳。还有一棵古枫枝叶茂盛,高耸入云,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不知道看过多少操氏族人兴衰荣辱。循坡而上,中间有座幽深的竹林。我常独自徘徊其间,朗读课文。登上山岗,眼前出现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谢山学校。
  在天气晴朗的课间,我会站在校园外,眺望山野。阳光下,谢山的原野像一朵巨大的花朵,散发着花草混合的香气。校园是它的花芯,绿树青竹是它的花萼,田野是它的花盘,村庄是它的花瓣,男孩是蜜蜂,女孩是蝴蝶。
  每天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同学们从四合院式的学校里散开,有的跑进松林;有的走进麦地;有的从山冈上飞奔而下,在田野上狂奔,好似嗅到了家里饭菜的香味。
  有一天中午放学,天气晴朗,暖和得让人心情舒畅。我看见青蛙在翻耕过的水田里蹦来跳去;紫云英散发出优雅清香,有种异于乡村的贵族气息;金色油菜花绽放,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沁入心肺,摇曳着每一个青涩的心灵……
  我不经意间看见华不时回头瞭望。我顺着他的目光往身后一望,不远处,樱正轻步如云,柔美的身姿在人群中闪动着撩人的风采。
  华蹲下身,慢悠悠地假装系鞋带,同学们从他身边走过,有的莞尔一笑;有的露出轻蔑的神情;有的神情怪异;有的交头接耳……不知道他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同学的目光,刹那间 一层绯红印上了双耳,他不敢抬头。
  我不时回头看他们, 樱从他身边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眼里露出微妙的波动的光,像一缕春光泄进幽深的树林。
  华望着她飘逸的秀发,慢步跟在她后面。他那痴迷的神情,就像闻到了某种神秘的幽香。女孩款款前行,男孩缓缓追随,不远也不近。春风吹过他们的眼眸,吹过;淙淙;流淌的河水,吹过繁花盛开的田野,进入密林……
  读书时光是快乐的,但是每到学校收考试费时,我心里就发窘。我常被班主任叫起来,站在全班同学火辣辣的目光中。有次,班主任喊:;谁的考试费没交?;。我耷拉着脑袋站起来,发窘得像一个等待判刑的犯人。;你交了;。我怀疑自己的耳朵,环视四下,在班主任重复第三次,我才如释重负,像一位被告被宣布无罪释放。我私下里打听才知道是同学桂出资相助。她一直这样的帮助我,直到我初中毕业。当一个人的善良像火焰发出光辉温暖另一颗心灵,必将催生另一颗心中善的种子。正是有她帮助,我才得以继续上学,才能沉醉在校园的风景里。清晨,薄雾弥漫时,我拿着书走进竹林,在露水嘀嗒声中,朗读课文。偶尔,眺望塘埂上踩着青草逡巡的同学,守候着红日从远处树林里冉冉升起,把世界照亮。黄昏,我拿着课本走进枞树林,或依树,或坐地,阅读。枞林里不时传来爽朗的打闹的笑声。余晖收尽,暮霭渐浓,我漫步回到教室。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和风景。一天中午,校园内外阒无人影,寂静无声。我站在坡上两个大树中间,眺望远方,像是上苍有意安排似得,天地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卷:艳阳当空。远处,树林里走出一位少女(桂),向日葵色的上衣在风中飘摆。田野上油菜花盛开,她步态悠然,漫步在落满金色花瓣的小路上。她为何得走如此缓慢?因为花、蝴蝶,还是花海里四溢的芬芳?我思忖着,找不到答案。

【篇5】朱自清散文《家》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篇6】朱自清散文《家》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2] 

  年轻时的朱自清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3]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4]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15]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2] 

  朱自清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2]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朱自清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2]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16] 

【篇7】朱自清散文《家》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篇8】朱自清散文《家》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篇9】朱自清散文《家》

  第二次来到江苏,和上一次已经时隔七年了,丈夫的家乡变化不是很大,我还依稀记得几条曾经走过的乡间小路,还有广阔的田野。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家门前的那口老井,我第一次见到婆婆从井里打出来的水,那是格外的清澈,也是刺骨的冰凉,即使是出生在寒冷东北的我也有了阵阵对冬的恐惧。

  堂屋的两扇木门总是敞开着,也许是为了方便人往来,屋里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每一个角落都布满凄冷的空气,凝结着人们呼吸的痕迹,我瑟缩着手和脚,甚至怯懦我的心跳,嘴角抽动的刹那,好冷两个字不觉中迸发,自己也不相信居然会如此的冷。

  婆婆和姑姐们说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丈夫当然也因可以畅言母语显出异样的喜悦,不错,那是他的家,他找到了家的感觉,而我就像是一只误打误撞的羔羊,有些惊慌失措,无奈我只有随着这冬一起沉默,然而我的心则是莫名的孤寂和冷漠。要离开的时候我终于松了口气,心里嘀咕着:以后再也不要来了,太冷。后来我有了儿子,也会经常提起江苏,除了:冷字,我好像在没什么可以和儿子说的了。

  转眼儿子五岁了,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回去江苏,丈夫的一块心病,我是知道的,月是故乡明,为了圆一圆丈夫的梦,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江苏,也许是因为季节的不同,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我有了一颗母亲的心......我觉得我的感觉和上次截然不同了。

  当我看到那绿茫茫的稻田,我的心跟着宽广了,当我走过杂草丛生的山野小路,我的心懵懂了,当我用手清清捞起片片的河萍,我的心靠岸了,当我读到婆婆那张慈祥又苍老的脸,我的心真的温暖了,当我再次离去的瞬间,我的心潮湿了,是什么叫我有这样的感受?是什么叫我想一次次回头?当时我模糊了,车子已经驶了很远,儿子还是一脸的忧伤,我不觉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难过,明年爸爸妈妈还带你回家。是啊!回家。

【篇10】朱自清散文《家》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x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

  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gxxing.cn/meiwen/191326/

朱自清散文《家》 《生命》艾青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gxxing.cn 果香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果香文学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